温柔的暴力:以爱之名的操纵
一万五千字的控诉中,王猛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也将自己“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性格“弱点”,归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无疑,过度的关爱,或许并不甜蜜。在被关爱一方眼里,或许还代表着令人窒息的控制。
在亲子关系中,高压型控制,其实可以被看做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则可以表现得温柔体贴,无微不至。
长久以来,王猛都觉得自己是情感的孤儿。在王猛看来,父母“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丝毫不顾我的感受”、“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而他的文字里,则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
2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边界和沟通
中国的亲子关系,说不出哪里不好,却总是难免紧绷。
在王猛父母的身上,有着太多中国家长的影子。
中国的父母,不可否认,是爱孩子的,而且往往是无以复加的爱。舍得往孩子身上投钱,舍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
成长于一个物质充裕、信息发达、自由宽松的时代,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体个性鲜明,更加渴望主体性和独立性身份,更加需要自由空间去展现自己,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千千万万的“王猛”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双方构建一种更加平等、理解包容、充满温情爱意的亲子关系。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以爱之名,用父母的权威进行自己意愿的表达,进而无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导致相处的过程中矛盾重重。
在如今出国留学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准备出国读大学的学生与日俱增。作为家庭核心成员的孩子准备出国读书,对一个中国家庭来说终究还是大事一件。无论是在高一、高二的留学准备阶段,还是进入高三之后就开始的海外大学申请阶段, 学生父母和学生本人都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确保留学准备和申请工作顺利成功。
曾接触过一位学生,去年学生高三,正是准备申请文书阶段,为让孩子考试取得更高分数,申请文书基本上是由这位家长代笔的,其间与文书指导老师的沟通也是家长代劳,而学生本人基本不参与。申请文书作为最能反映学生个人个性、才能和成就的申请文件,却没有学生本人的参与,让人既惋惜又无奈。因家长的过度参与,竟酿成自己孩子与世界名校失之交臂的悲剧,这名家长内心的歉疚、悔恨可想而知。
实际上,这种悲剧每年在海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期间,都会在全国各地上演着。究其原因,中国家长们的过度参与、甚至越俎代庖,替学生拿主意,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家长在留学申请过程中过度参与、替学生定夺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因留学之事与孩子关系搞得很紧张。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未完全成年,身心尚未成熟,处处想替学生做主,甚至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十七八岁的高中生,通常正处于叛逆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渴望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因而在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出现父母与孩子意见相左,而父母和孩子均坚持己见,因而甚至出现争吵、关系搞得剑拔弩张的状况。
在留学申请出现学生与家长意见相左时,还是希望双方能够很好沟通,各自阐述个人观点的利弊,能够以理服人让对方接受,绝不赞成家长强压学生遵从。如果双方意见实在无法统一,建议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为好,毕竟留学事关学生个人前途,事关学生数年甚至一辈子,最好还是让本人遵从其内心意愿做最终决定,因为结果无论好坏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承担的,家长适度参与、提供建议即可,该放手时还是放手为好!
家长疑问
在升学指导过程中,经常有家长很真诚地问我们:需要我们家长做什么?需要我们怎么配合?实际上,这也是众多家长们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在学生留学申请过程中,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呢?
经过多年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打交道,见证过学生与家长在留学申请过程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认为家长们在孩子留学准备与申请过程中应担当好三种角色:
1. 做好后勤帮减压
家中照顾好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做好后勤工作,是想给家长们的第一个忠告。准备留学的过程对学生来讲真的很艰辛,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因而很多学生长期处于焦躁不安、甚至失眠的状态,需要家人多加以关心和关怀,最好能够时常与学生聊聊天,开导学生,纾解其压力。照顾好学生的生活,让其身心愉悦,可以说是在留学申请阶段家长们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
另外,特别强调一下,家长自己也不要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压力,尤其想提醒那些有名校情结的家长,千万不要逼迫孩子非得玩命努力争取申请某某大学,或者必须申请到排名多少之前的大学,这样会给学生人为制造过大的压力。其实学生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条件,家长过高、不切实际的期望,过分对名校的坚持,会让学生感觉很绝望,造成不小的精神压力。
2. 适度参与才能给孩子助力
很多学生家长有强烈意愿,想具体参与学生的留学准备与申请工作,在孩子海外大学申请的准备与申请阶段尽力帮助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并且家长也确实能够为孩子贡献自己的心力。建议家长们适度参与,有所为,有所不为,千万不要像前面提及的那样喧宾夺主、过度参与。实际上,课外活动的开展以及申请阶段文书素材的挖掘,我们认为学生还是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诸多助力的。
在课外活动方面,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的帮助,主要是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给孩子争取实习或社会实践的机会。无论申请哪所海外大学,从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校外的社会机构无疑更能让学生接触到相关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能够学到一些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或研究探索一些专业相关的现实问题。
撰写申请文书之前,学生及其家长可以一起进行写作素材头脑风暴,因为在挖掘过程中,家长经常能帮助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或帮助学生回忆起一些很好的故事细节。
3. 督促锤炼相并举
留学准备过程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也是孩子完全脱离家长监护前最后的锻炼机会,家长应因势利导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为将来的海外留学独自生存做好准备。因而,留学准备期间各种锻炼机会家长们可以善加利用,千万不要白白浪费掉。
现在有些孩子比较拖沓,自我管理有待改善,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为其今后的顺利成长铺平道路。有的学生不太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和老师约好几点见面,结果当天有别的安排,直接就去做别的事情了,也不和老师打招呼或者很晚才告知。建议家长多提醒孩子不光考虑自己的方便,也要考虑周全顾及他人,加强对孩子情商的培养,这些都会对孩子今后海外读书和生活有益处。
留学申请这件事的主体是学生,通过高中三年及整个申请季的磨练,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思想变得非常成熟,各方面能力也有了极大提升,有些学生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进步非常大。我们期望家长们能够把学生留学准备与申请阶段当作锻炼提高自己孩子的机会,让孩子变得成长成熟的机会,在这一重要过程中,家长们绝不可缺席,最好能做好后勤工作减轻学生压力,适度参与协助学生做好准备与申请工作,而撒手不管与越俎代庖显然均不可取。
- End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