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扩张已经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程度,它为何会决定向美国发起战争呢?要知道,美国的石油产能是日本的100多倍,钢铁产量是日本的20倍,煤炭则是日本的10倍,劳动力数量也高出日本10倍。面对这样悬殊的差距,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如此强大的对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迫使日本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
1941年7月,美国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断绝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而当时,日本的石油进口中约70?0%都依赖美国,另外大约20%来自东南亚,而东南亚的资源也在美国的严密监视下。失去石油供应后,正处于扩张中的日本帝国,几乎瞬间面临崩溃的风险。因此,毫无选择的日本帝国将矛头指向了美国。日本的进攻美国看似是个自杀式的决定,但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动因,单纯的资源短缺并不能解释日本为何如此决绝。
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的因素,那就是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全面撤军!许多人会感到疑惑,难道美国会如此无私地帮助中国吗?毕竟美国曾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动,为日本提供石油和橡胶等资源。然而,正如政治世界的本质一样:“没有感情,只有利益”。美国提出要求,表面上看似帮助中国,实则有自己的考量。
自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美日之间就有了深深的矛盾。经过数十年的外交摩擦与文化冲突,尤其是在日本侵华和班乃号事件后,双方的仇恨已经积累到了极点。美国对日本的不信任,几乎达到了顶点。而且,日本一方面与美国表面上进行和谈,另一方面却继续进行军事行动,这让美国对日本充满了敌意。
展开全文
到1940年,德国在欧洲成功击败法国,几乎一统西欧,德国的崛起让日本感到兴奋,它想借此机会加入轴心国,并与德国合作。然而,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显然是针对美国的。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明确表示,该协议不针对苏联,而是针对美国。
随着德国与日本的结盟,美国开始感到极大的威胁。德国与日本合作,显然是想从两个半球夹击美国,这使得美国不得不采取行动。美国虽然宣称“中立”,但当1940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时,美国终于找到了借口,对日本实施了资产冻结,并且禁止对其出口石油等重要物资,试图迫使日本放弃对南方的扩张。
日本的应对态度表明它既希望与德国结盟,又害怕激怒美国。日本派遣外相松冈洋右赴美与美国进行谈判,但美国并未立刻做出让步。美国的目的是瓦解轴心国阵营,迫使日本放弃与德国的联盟。美国提出,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特别是撤出在中国东北的占领区,这是美国在战术上的关键步骤。
但日本并不愿意放弃这些多年来的侵略成果,尤其是在中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日美谅解草案》,但美国对日本提出的方案表示不满,要求日本无条件撤离中国。松冈洋右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开始公开反对美国,甚至在记者会上公开挑衅。
随着谈判破裂,战争的阴云渐渐笼罩两国。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与美国的谈判无望,因此迅速采取了行动。日本的陆军在准备战斗,而外交官则试图继续与美国保持接触。可是,美国情报部门已经完全破译了日本的行动计划,断定日本的“和谈”只不过是在为进一步的扩张争取时间。
最终,在日本提出的最后通牒下,美方做出了强烈反应。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的“赫尔备忘录”要求日本彻底撤出中国,而日本此时已经没有退路。1941年12月7日,日本决定发动突袭,直接袭击美国的珍珠港,从而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表面上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背后的真正动因却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中国问题作为施压的筹码,最终迫使日本与其展开了决定性对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